杀死一个孩子的最好办法,是把他往死里夸(3)

2018-07-24 13:44:39

艾玛因为赫敏一角,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但在内心深处,她依然常常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一切,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当受到人们盛赞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13岁出演《这个杀头不太冷》、22岁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的娜塔莉·波特曼在一次演讲中坦言:“其实我对自己的价值毫无自信”。


甚至连晚年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自己是“无意识的骗子”。


这些名人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尚且如此困扰。对于在父母过度赞誉下长大的普通人来说,就更容易深陷”冒充者综合征”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这些人往往会出现以下现象:期末取得了好成绩,却觉得只是“老师放水””侥幸过关“;


被录取进了好大学,只当自己运气好;


工作后进入了单位,明明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却常常被自我幻想出的领导批评,惊出一身冷汗。


久而久之,他们的不仅容易陷入焦虑、恐惧之中,还容易因为逃避挫败感,畏缩不前,白白错失机遇。


除了“冒充者综合征”之外,过度赞扬带来的习惯性讨好人格同样值得警惕。


讨好迎合别人,往往和自我怀疑、否定相伴而生。他们不懂得拒绝,而是尽力迎合,以满足别人的要求,和别人期待中自己的样子。


赞美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乐观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品格;而那些随随便便,无时无刻不在赞美孩子的家长,可能会让孩子为了收获更多的赞美,早早地学会察言观色、曲意逢迎。


当他们踏入社会的时候,也会为了获得肯定,寻回熟悉的感觉,展现出自己讨喜的一部分,而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有人对他们表示出了质疑和否定,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因为难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会在怀疑自己、自我打压的同时,习惯性地试图讨好别人。


成长过程中的过度赞扬,就像一块胶布,封住了孩子表达脆弱、展露缺点的出口。

如何正确夸奖孩子?

中国父母的夸奖因为其模糊随意,更像是廉价的馈赠,而不是饱含心意的肯定。


过于泛滥苍白的肯定,最后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免疫”,要让他们真正获得鼓励式教育的益处,父母需要正确地去夸奖孩子。


1 、夸具体的事实


旧金山大学的心理学家Jim Taylor认为:“干得漂亮”是最懒惰的称赞,最没有价值的称赞,最有害的称赞。


“做的很棒!”“好孩子!”是所有父母最轻车熟路的夸奖,不管是学习,比赛,还是收拾家务,甚至只是自己完成了一件小事,父母都会用这句话来践行夸奖式教育。


这句笼统的夸奖慢慢变得敷衍,所含有的感情也越来越少。


在简单任务中得到夸奖时,孩子会怀疑父母夸奖的真实性,或者觉得父母眼中的自己很傻,这些都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类似“很棒”这类模糊的标签是感性的,但是夸奖是要基于理性判断的结果的。


在夸奖孩子不妨多用一些描述性语言,用具体的事实来肯定孩子,而不是做一个偷懒的父母。


比如当孩子打扫好房间时,用“哇,你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真干净”来代替“真棒”。


2 、夸努力的过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曾做过一项关于“表扬”和“鼓励”的实验。


他随机把参与拼图比赛的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听到的是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刚才你一定很努力。”


德韦克说,这两类孩子在测试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会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难题,享受整个过程;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在测试中会很紧张,失败了会很沮丧。


夸奖孩子努力,是肯定他挑战难题的过程,让他有一种成长型思维,培养了他独立自强,敢于挑战的品质;


夸奖孩子聪明,则在暗示他的成功是由天赋所决定的,结果不受到自己的控制,灌输了一种“听天由命”的思想。


一句“你很努力”要比“你很聪明”真诚得多,前者是对整个过程的尊重,也给了孩子不断尝试的勇气和机会,而不是在面对新事物时胆怯后退。


3 、不同对象不同夸奖



父母夸奖学龄前儿童有礼貌,孩子长大之后会有更好的社交技能,并且有着更好的独立能力,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分辨夸奖背后具体含义的能力;


对于大孩子来说,这类简单的夸奖就显得弊大于利。


客观的夸赞,可以让低自尊水平的孩子,不再恐惧失败,敢于挑战;


合理的夸赞,则会鼓励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去选择相对更难的任务,以展现自己的实力。


这就要求家长在夸奖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够有的放矢。


父母没有了解孩子就做出的随口赞美,会将孩子淹没在这种无用话语的垃圾堆中,磨去他们韧性的同时,也让他们渐渐失去了能够保护他们走得更远的盔甲。


真正的赏识教育,从来不是简单地夸奖,而是父母和孩子通过交流贴得更加紧密的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贪心的地方,我们为你提供一个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上页123下页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