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斗山海关:北洋枭雄间的最激烈碰撞(2)

2018-08-14 02:23:19


不仅如此,张作霖还试图在外交层面上孤立直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系积极联系早已四散的皖系势力。张的信使频频拜访皖系首领、北洋老帅段祺瑞。张的代表也抵达上海,与掌控浙沪的皖系残余势力卢永祥结成军事同盟,磋商共讨曹、吴大事。奉张又加强了与广东..的联络。奉方的杨宇霆、韩麟春,粤方的汪精卫、谭廷闿等代表,不断南下北上,商讨合作事宜。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反直系的奉皖粤三角联盟。


正在接受检阅视察的奉系空军


甚至在直系内部,张也施展各种手段拉拢曹吴的非嫡系部属。打败曹吴之后,张作霖曾在与冯玉祥联合召开会议时,当着众多军官的面,指称后者拿了自己两百万大洋。而冯言辞尴尬、无法反驳。此事足以证明冯早在战前即已与奉张暗通款曲。于是,在曹吴尚志得意满、不知不觉的之时,奉系已从外至内完成了反击直系的军事战略布置。一场恶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1924年9月13日,羽翼丰满、准备充足的张作霖,以声援江浙战争为名向直系北京政府宣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厉兵秣马的奉系部队


为准备此次作战,奉系组建了6个军(下辖6个师、10个旅)。仅进口..和意大利的军械就有超过3.3万支步枪、12门大炮、24架飞机和800颗航空炸弹,兵力达17万人。全军分为三路进发。其中以张学良、郭松龄为帅的第三军和姜登选、韩麟春为帅的第一军担任主攻山海关的任务,几乎占全部进攻兵力的一半。


直系吴佩孚则分别委派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为己方第一、二、三军总指挥,包括后勤援兵在内,超过了25万人。其中第一军负责抵御山海关当面之敌。虽然直系的军队规模看似更大,但军士素质较差、炮兵装备也不如奉系。更重要的是,其内部派别心怀鬼胎,远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御敌,因此其作战效率大打折扣。


直系的军队在各方面都已经弱于奉系


艰难的突破

奉系大佬们的合影


9月15日,张学良、郭松龄等率领奉系劲旅南下至山海关一线,与早先调防至该地的直军彭寿莘部形成对峙。17日开始,双方之间爆发冲突,并很快激化为恶战。


山海关地势平坦、关隘牢固,非常适合防守者阻击对方。驻守当地的直军第十五师既是直系精锐,又有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依托。因此发动进攻的奉军完全没有防御死角可言。直军用架设在牢固工事内的数十挺马克沁机枪密集扫射,致使冲锋的奉军伤亡惨重。


一辈子都没有展现出任何能力的张学良


讽刺的是,战后张学良在访谈中表现的非常看不起吴佩孚,嘲笑对方不懂军事常识,逐次增援以致被己方各个击破。然而从山海关攻坚战的经历来看,我们同样看不出张少帅有任何高出吴大帅的军事见解。他所亲自指挥的第三军,在进攻中付出无数人命,甚至一度打到子弹告急。最后不得不荒唐地燃放鞭炮供士兵壮胆,但依然没有办法前进一步。


9月29-30日,奉军调来大批新式大炮,甚至出动飞机轰炸直..事和营房。弄得后者的阵地一时硝烟弥漫。但因为技术太差,基本上没有让直军受到太大伤害。10月4日-7日,奉军再次向直军阵地发起猛攻,又遭到依托牢固工事的对手阻击。终因伤亡过大不得不停止行动。


战场上的奉系炮兵


志大才疏的少帅,显然无力担负起独自攻克山海关的重任。但受命前至长城一线的奉军并非只有他和郭松龄一部。在第三军受挫雄关的同时,姜登选、韩麟春的第一军却注意到九门口的直军内部有异常举动,故而将其当作突破长城的重要机会。


负责防守九门口的是直军第十三混成旅。该旅旅长冯玉荣乃是吴直接任命,与部下张、杨两个团长龃龉不断。冯原本将两个团分别驻守荒山口与九门口,互为犄角,设防严密。但由于将帅不和,导致驻守在北侧的黄土岭的直军一个营突然于10月6日夜撤走。这让直系的防御体系出现断链。


在FT17雷诺坦克掩护下冲锋的奉系步兵


10月8日,姜登选第一军所部孙旭昌团,轻而易举地经此地越过长城,随即向九门口实施包抄。奉军二、六旅向九门口冲锋数次,死伤甚众,一时未取得进展。9日,韩麟春在各连挑选敢死队,让他们携带炸弹冲锋。自己又下令在后面布置机关炮,阻止败兵溃逃。韩亲自指挥激战四小时,胜利天平逐渐向奉军倾斜。


孙旭昌团也在九门口取得突破。该团受过山地作战训练,精通步炮配合,作战中担负侧击九门口直军的重任。冯玉荣所部直军战力因奉军重炮轰击日益削弱,内部孙、杨二团长又在关键时刻不服指挥,临阵脱逃。终致直军军心涣散,无力抵御九门口之敌。


九门口失守后,冯玉荣因畏惧吴佩孚的严厉处置而服毒自杀。第十三混成旅残部退守石门寨,所余败兵已不足半数。


奉系步兵的重型迫击炮


僵持不下

奉系军队的一处临时炮兵阵地


九门口的失守,在军事上意义重大。不仅让直军士气大挫,而且在曹吴的中原防线链条上,打开了一大缺口。奉张则可凭借这一优势,进可南下攻城略地,退也能依托险地据守。

上页1234下页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