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哭穷”父母,只能养出“心穷”的孩子

2018-07-22 02:31:02

中国式“哭穷”父母" play_length="745000" voice_encode_fileid="MjM5ODA3NzEyMF8yNjUxNjA4MjIy">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山茗


前几天,带着表姐家的孩子去逛超市,跟我家的孩子往购物车里扔这扔那不同,小女孩就拿了一条饼干,也不要玩具。对她说:再拿一些吧,不要害羞,阿姨都买给你。


小女孩怯怯的:“不用啦,有饼干就够了,妈妈说要懂事。眼睛却止不住地看着购物车里的漂亮玩具。


那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妈妈也总是跟我说:懂事一点,别总是乱花钱。


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这样的话:


去超市前,交代你:别拿太多,别拿贵的,懂事一点。

想要同学们都有的玩具,他们会说:我们跟别人家不一样,我们没那个条件。

你买了一本闲书,他们会说:就会乱花钱,买这些有什么用?

诸如此类的话,潜台词是:我们家没那么多钱,不要浪费,要节约。


这就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哭穷”式教育。


哭穷后,是伴随一生的匮乏感




哭穷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


有的父母哭穷,本意可能是想让孩子知道钱得来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


可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抱怨“没钱没法过日子,说“钱不可以买闲玩意儿”,说孩子“败家”,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无助和匮乏感,没有安全感。


我上大学之前从没去过商场,后来去大商场也总觉得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在这么高级的地方,也不想跟同学一起去逛街。


我家也不是穷,只是爸妈认为没必要在吃穿上那么“奢侈”。


这是某网友的自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不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些东西属于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却总是不让他们得到,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



这种匮乏感,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80后单身小白领丽丽在国企做行政,每个月旱涝保收七八千,房租都是父母付的, 可是一年到头都是月光族。


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她总觉得要对自己好一点,于是就用购物的方式来弥补,结果每个月一买就失控,月月还账单。

后来,和她深入聊天才发现,很大原因在于,父母在她童年记忆里种下的木马程序,渐渐地内化为她的内在运行模式了。

小时候,她想要买什么,父母经常以“浪费”为理由拒绝。想得到的,大部分时候都得不到,她很听话懂事,父母不给买,也不闹,但内在的匮乏感却越积越深。


她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将来一定要好好补偿自己。终于等到自己工作可以..了,积压在她心里的匮乏感全面爆发,她一定要弥补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不配得感,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有的父母明明不缺钱,却因为消费观念,只给孩子买廉价的物品。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配得高品质的东西,形成关于自身的低价值感。

我认识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她的亲密关系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开局总是不错,结局总是不欢而散。


她平时对自己很“吝啬”,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对男友却总是全心付出,渴望得到男友全部的爱。

可是,奇怪的是,不管男友对他有多好,总是觉得他不爱她。于是,在每段亲密关系中,她都不断猜忌,患得患失,总是错过。

因为,她潜意识里有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她从骨子里不相信自己会拥有美好的感情。

小文的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可是她的母亲处处精打细算,平时非常节俭。在小文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对她说,过日子就是要节约。



小时候虽然也羡慕别的小朋友有漂亮的洋娃娃,但是小文仍然很乖巧地只让妈妈给她买便宜的小布偶。渐渐地,小文也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不配得好东西。


成年后虽然外表姣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性格却自卑敏感,内心毫无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中,小文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对方比自己更重要,只有全然付出才能被爱。已经做得很好,却极端不自信,内在强烈的不配得感,让她认为对方不可能对自己投入太多感情。


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就像一颗种子,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变大,结出谁也不愿意接受的果子。

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这种童年阴影就像木马程序,会进入你的潜意识细胞记忆中,自动变成你人生运行程序。


它反复循环运行一个不受你控制的过程,占用你的大部分时间精力。这个木马会带给你不配得感、匮乏感、自卑感、焦虑、恐惧、受害者、破坏者、没有价值等等。

不被满足的孩子,如何长大

上页12下页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