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都在沟通时“伤害”了你

2018-08-04 13:46:02

21天改变自己2018年(第五期)

2018年第五期的”21天改变自己“课程将于8月5日晚上20点开课,原价每人298元,8月5日以前报名者只收128元/人。

通过21天的课程与交流分享,你将得到如下的收获:

为什么你很努力却总是无法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再自我设限?

怎样走出你的“舒适区”来改变自己?

如何通过心理暗示来改变你的潜意识?

如何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

如何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

如何激发出你的潜能?

如何消除交际的心理障碍?

如何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人?

课程形式为:微信群语音授课

授课时间:21天【2018年8月5日晚20点开始】共11节课,每两天晚上一节课,上课时间是在晚上20:00--20:30左右。

其他要求:课程结束会有相关作业

每个学员有一次1小时的时间与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沟通,帮助你分析自己的情况,了解自己

更多详细内容请 咨询李老师:23465879(请注明是课程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20%的问题加上80%的情绪。”

最近因为沟通的问题陷入了糟糕的情绪里。

起因是我工作上遇到了一点困惑,然后想求助一个同样也是做..的朋友,但是在我带着问题去找他的时候,首先是我非常脆弱非常迷茫的一个时刻,我期望当我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时,他能够首先来安抚我的情绪,然后再帮我解决问题。

结果他一上来就直接推翻了我的想法,说我的思维太局限了,应该尽快地扭正过来。后面的话我其实就不太能听进去了,当时内心只有一个感受——哦,我被你否定了。

一是因为我信任他才去找他解决困惑,可是他一连串的否定让我的防线奔溃了,我突然觉得解决问题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信任的朋友眼里,我做得竟然如此差劲。

二是我一向自诩为“正能量”,平日里也很乐观,甚至可以说能够理解别人的不开心不快乐甚至主动去安慰支持,怎么突然被这种小事打击到呢?

我陷入了对自己的否定中,因为否定而变得更加焦虑。

(人在焦虑的时候,会产生很多联想,而且会胡思乱想)如下:

我似乎又想起了小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妈妈骂我走路不长眼的那个时刻,然后委屈喷的大哭一场。这样的场景总是时不时的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从而使我更加的焦虑。

因此,我重新复盘了我跟那位朋友沟通的全盘过程。

他的思路是我找到他——我有问题——他从我的讲述中发现问题——他来帮我解决问题——over。

而我的思路是我找到他——因为我遇到了问题情绪很差——我希望他能安抚我的情绪,给予我一点支持——帮我发现我的问题——再次跟我确认我的问题,并且表达理解——最终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我们的思维的确是有差别,在他的思路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抚情绪”和“表达理解”两个步骤是缺失的,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即便是得到他的回答后,也并没有觉得问题被解决,反而更加严重的状况。

我们本身都不是暴力倾向的人,也从未想过会跟“暴力”扯上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想日常的沟通,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谈话方式而受到了伤害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比如我打算给妈妈买一份保险,可是妈妈却认为没必要去花这个钱,她就说:“你是不是盼着我生病啊!”)我们通常有四个选择:

1、认为自己犯了错。

2、去指责对方。

3、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那么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我平静下来以后告诉妈妈: “我给你买保险是因为这个就是一种防范,你想万一你有什么问题了,我们可以通过保险理赔承担一大部分压力,我花这个钱不仅仅是为你,也是减少自己以后的压力。你就让我买吧,就算也为了我。”

最后我妈妈妥协了,或许是她意识到,这件事并不是一件错误的选择。

心理学家李松蔚在讲沟通时说过一个观点:

我们对于自己看不惯的想法或者行为,往往会给一个简单粗暴的,负面的解释:你是因为「有问题」才会这么想/这么做!

你这么想是因为思想不成熟;

你不靠谱;

你三观有问题;

你有病(中二病);

你不负责任;

你无情,残酷,无理取闹...

但是,一旦我们认同了这样的解释,就失去了从对方的立场,来理解这件事的能力。因此,后者才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

如果在沟通中,对方的目的在于——认为你是有问题的,我跟你沟通的目的,是要耐心地,有技巧地,循循善诱地帮助你意识到问题。

当对方这么想的时候,这个沟通已经注定无效了。因为他没有跟对面的我在一个世界里。

沟通的艰难,在于理解。

人和人的相处和靠近,或许就是一个暴露缺点之后发现他人可以理解和治愈的过程。


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得到爱,而是因为袒露了不完美的时候,你同样也表达了爱,才让自己更加努力趋近于完美。

我们一次次掏出真心,无非也是想在无数次无效沟通中,再次勇敢出发,找到这样一个人。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