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不掺沙”的厄齐尔,亲手触发了一场沙尘暴

2018-07-28 19:49:33

3天前,身披10号战袍的德国国家队现役国脚梅苏特-厄齐尔在Twitter上正式宣布:自己决定不再为德国队效力。


对于2014年世界杯的冠军得主来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客观现状在于,“日耳曼战车”尚未从本届世界杯小组赛折戟的颓势中缓过气来,且“勒家军”的此番兵败并非基于戏剧性的偶然,战术体系层面仍有诸多症结亟待解决。

厄齐尔的Twitter声明


然而,当队中的主力前腰、曾经的功勋球星发表“退队”声明后,舆论聚焦的重心却并未在体育竞技的层面停留多久,而是悉数移步于这位土耳其裔的国脚同足协官员及主流媒体的口水仗中。


相比梅西对于腐败混乱的阿根廷足协的惯性失望,厄齐尔对于德国权威组织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情绪,则更像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裂。


在这场争端中,导致双方兵戎相向的因素不是种族便是..、不是信仰便是政治、不是普世价值便是意识形态,一桩比一桩复杂,一件比一件麻烦,仅凭主义先行的“站队立场”或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根本无从辨析。



【如何剖析一场风暴?】


在分析“厄齐尔退出国家队”这一重大事件之前,我提议大家先放下与“厄齐尔”、“土耳其后裔”、“德国足球”以及“德国足协”这些概念相关的成见,稍作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身披德国10号球衣的厄齐尔


厄齐尔为什么要退出德国国家队?他反对的是哪些人或者哪些现象?他抗议的对象是否真的呈现了如他所述的状态?他们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可能疏通化解?


在我看来,作评论时应遵循的优先级是——“是什么”要大于“为什么”,“为什么”要大于“怎么看”。


首要步骤是辨认,将准确的辨认作为评论的基础;次要步骤是在辨认的基础之上追根溯源,寻找内在成因;收尾的步骤才是价值判断,它不过是前两者的自然延伸。


现如今网络上充斥着的观点,大多只是单纯的主观好恶所赋予的情感波动,发言者仅凭情感波动去进行价值判断。


我在其中看不到那种坚实而自洽的认知,看不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必要路径,只能看到无尽的党同伐异与信口雌黄。


“厄三篇”原文


国人历来有偏听偏信与人云亦云的特性,互联网的媒介又很容易放大这种特性之弊端,使得后来人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意见越来越趋同。


大家都忙着在彼此狭隘与浅薄的观念里确认虚无的安全感,而事件真相与理性思维却屡被束之高阁,这是存在于当下网络生态的现实一种。


“独立思考意识”普遍缺失的年代,人们很容易看了A说的,相信A;听了B说的,同情B;翻了C的牌子,选择为C站台。所以,我在这里讲一句话——“站队无意义”,我们可以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当最狂热的球迷,但对于绿茵竞技之外的一切,应当尽可能地审慎对待。


厄齐尔“退队”一事或许并不复杂,复杂就复杂在——当我们试图评论这桩我们无从绕过的关键命题的时候,正处在一个“乌合之众云集”、“群氓甚嚣尘上”、“起哄者无理辩三分”、“劣币驱逐良币”的末法时代。


俄罗斯世界杯上的厄齐尔



【如临深渊的厄齐尔】


不得不说,厄齐尔行文时的思路一如他在场上之于皮球的运筹调度,陈情清晰通畅,令人印象深刻。


这位29岁的中场指挥官Twitter上的声明分为“会见埃尔多安总统篇”、“媒体与赞助商篇”与“德国足协篇”,这里可统称为“厄三篇”。


在“厄三篇”中,撰文者完全否认自己在世界杯之前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行为存在过失与不妥,并对德国媒体和德国足协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认为自己因土耳其血统遭到了种族歧视。


“他们(德国媒体)不批评我的表现,也不批评全队的表现,他们只是批判我的土耳其血统。这种涉及个人生活的话题永远不应该发生,媒体试图让整个德国和我对立。”


京多安、厄齐尔与埃尔多安的合影


“在格林德尔(德国足协主席)和他的支持者眼中,当我赢球的时候,我是德国人,当我输球的时候,我只是个外来的移民者。”


“这些人利用我与埃尔多安总统的合影来表达他们隐藏的种族主义倾向,这对社会是有害的。”


当发言者连珠炮般地发布诸如此类情绪亢奋的“檄文”之时,他也将自身钉死在与德国足球运动的官方组织以及主流媒体的对立面上,他的言辞愈是激烈,其境遇便愈是临深渊、履薄冰。


德国足协主席格林德尔


以往在球场上以“好脾气”、“老实人”形象示人的厄齐尔或许早已积怨成疾,在他看来,眼下的矛盾不可调和,也不用调和。想要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事情闹到了这一步,还是得回答前文我点出的那几个基本问题。


厄齐尔选择退出国家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心里受了委屈,这个委屈其实从幼年时就存在,作为土耳其移民的后裔,厄齐尔成为职业球员的路径并不是很顺畅。


当厄齐尔从沙尔克04青年队选拔测试中落选的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这和你的表现没关系,这是因为你的背景,因为你是土耳其人,因为你叫梅苏特。”


或许因为自己是土耳其人、或许因为自己信仰..教,厄齐尔总觉得自己的德国身份只能体现在纸面上。


德国足坛名宿马特乌斯数十年如一日地黑厄齐尔


厄齐尔本就对来自球迷、足协官员、媒体记者乃至政客的关于种族与..的偏见相当敏感,当这种偏见与狭隘伴随着德国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中的失利而上升到了一种近乎于“主流民意”的程度后,厄齐尔也就终于无法忍受了。


就在2017年,《法兰克福汇报》的民意调查显示:希望勒夫下课的球迷有61%,而球迷最希望从国家队中清洗的球员,就是得到了高达59%选票的厄齐尔。


对于德国队中场最大的“战术催化剂”,舆论竟是如此简明扼要、不加修饰的针对,这即便不意味着德国足球传统复辟的潮流,也确凿无疑有点人身攻击的性质。


足球领域里荣誉等身的厄齐尔,在身份认同上一直陷入焦躁与匮乏感中。


厄齐尔为德国队14年捧杯立下不世之功


当他为德国队出场92次,贡献23球与40记助攻的时候,舆论在德国队员山呼海啸的时刻,忽略他的才华横溢与汗如雨下;


当他未能以一己之力改变时运之际,舆论则在德国国歌奏响时,紧盯厄齐尔的那两颗圆鼓鼓的土耳其大眼睛,并不留情面地指责后者为什么“不张嘴”。


木心先生讲过,“群众都是无意识的”。


站在船舷一侧而对另一侧势单力孤的厄齐尔口诛笔伐的,不是种族主义者,也不是基督徒,他们有另一个名字——乌合之众。


庸众对厄齐尔的批评,委实有些过了。况且在“韩德之战”中,厄齐尔一人已经创造出多达七次的得分机会,只不过球队没赢球而已,即便是在成王败寇的叙事中,厄齐尔也已经足够出色。


作家张晓舟对于马特乌斯的做法相当不认同


至于马特乌斯,他素来以批评厄齐尔以及瓜迪奥拉的战术理念而著称。


作为德国足球铁血象征的马特乌斯,从前动辄炮制“厄齐尔在场上,德国队少打一人”的言论,这次赶上了埃尔多安的合影事件,他当然不介意再给厄齐尔多扣一顶“不爱国”的大帽子。


在我看来,厄齐尔与他批判对象最深刻的矛盾就是:一旦球队成绩不好,厄齐尔就被舆论指名道姓地当作替罪羊;一旦战术遭遇瓶颈,厄齐尔就被舆论过分苛责,人们纷纷指责球风偏软的他败坏了德国足球的光荣传统,极端球迷这种时候会拿厄齐尔的土耳其裔身份说事,再狠狠地补上一刀。


上页123下页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