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背后,有一个悄然无闻的家眷,第一代或者是湘军名将彭玉麟幕僚

2019-04-20 10:12:50

不久前,快报推出明朗“快报为你寄想念”专栏,收到了很多平坦动人的来信,个中有一封,很稀奇。


写信人叶莺莺,杭州人,本年75岁。叶阿姨说,本年是她阿爸叶松柏100周年诞辰,“我的阿爸年少时曾捍卫过西泠印社,也是我们叶家最后一代捍卫人。”


叶家,西泠印社,捍卫人。寥寥几个要害词充沛让人好奇,这一家人事实是谁?又是若何捍卫了西泠印社?



好多西泠印社社员都不知道他们


为了核实情形,我们首先找到了叶阿姨,但采访不算顺利。因为昔时,叶家三代人住在孤山上时,叶阿姨年数很小,不怎么记事,等她七八岁时,西泠印社交由当局管辖,一家人就下山迁居别处了,她对个中原委并不清楚。


关于那段守山的旧事,她只偶然听父辈们提过,也不外是只言片语。大略情形是,叶家祖辈叶六九,受人所托,在抗战年月留下来捍卫西泠印社,叶六九过世后,叶秋生和叶德生两兄弟取代父亲持续守山,叶秋生是叶阿姨的爷爷,再后来,“守山”的职责就传到了她父亲叶松柏这里


然而,光凭这些,想要串联起更具体、真实的一段汗青,显然不敷,还需要更多的史料证据。


但新鲜的是,遍搜收集,关于叶家与西泠印社的交集,资料极其稀缺。甚至很多西泠印社的社员,也并不知晓这一家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汗青仿佛把他们一家给遗忘了。


直到读到西泠印社原文物治理处处长王佩智在《题襟遗韵》一书中写到过的一篇关于“守山功臣叶秋生”的研究文章,这个被湮没几十年的人物概况才逐渐清楚起来。


西泠印社创始人的孙子或者熟悉他们?


在新市街的家里,王佩智掀开桌上一本《西泠印社老照片》集,里面有一张是非相片,排排站了很多人,这是1947年,印社补行建社40周年庆典时部门社员在孤山闲泉前的合影。站在最左边的是一个精瘦的汉子,留平头,穿一件灰色长褂,“这个,就是叶秋生。



王佩智回忆,之所以会对叶秋生这小我物有乐趣,首要是昔时他负责从新整顿西泠印社社史,这个名字屡屡在眼前飘过。好比,曾任西泠印社总干事的韩登安师长,在特别年月写的一封检讨书里提到:“其时印社是没有开支的,治理人员是叶秋生,印社交给他治理,一切雅集开支,平时小补葺等等零星开支都由他经受,每十年的纪念博览会开支则由开办人另行补助”;1951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师长,在递交杭州市当局的救助信里,有如许一段话:“该社创设时,由叶六九君治理,叶身后,由其子秋生、德生治理,迄今达四十年,历经战乱冒险捍卫,兄弟连眷属十九人,均以在印社卖茶及卖书籍、本地货为生。”这封救助信,如今存放在杭州档案馆里。


还有《西泠印社志稿》里,也显现过这个名字:“叶秋生,字炳嵩,生于1898年;其弟叶德生,字荣,生于1910年。”


除了以上这些资料,关于叶家再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了,王佩智说,他其时也跟我们一般迷惑。


为此,他四处打探,扣问过好多人。跟很多艺术型社员分歧,叶秋生是做具体事务治理工作,非金石书画类,所以给人的印象无非就是文人圈子里一个跑腿小伙子,吃住都在山上,跟他有过交往的人很少。


这时候,王佩智倏忽想到了一小我,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的孙子丁裕年。


抗战时,丁裕年随怙恃去福建逃亡,抗战后从武夷山回杭州,菜市桥头发巷的丁家祖宅被..兵销毁了,于是就由祖父丁辅之出头,借宿孤山顶上的观乐楼(现为吴昌硕纪念室),住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所以,应该会知道同样住山上的叶家人吧。


丁裕年一家产年借宿孤山顶上的观乐楼(现为吴昌硕纪念室)


全家都住在西泠印社内


带着疑问,2009岁尾,王佩智和同事特地到了上海,拜望了其时已经82岁高龄的丁裕年师长。


2009年王佩智去拜望丁裕年求证时的照片


住在孤山上的时候,丁裕年只有15岁,他曾回忆说:“园子里只有寥寥几个游人,是为了静心而来的。在四照阁的小卖部点一壶茶水,肚饿的时候再来一碗藕粉,便可在园子的长椅上消磨一天。”


王佩智说,丁师长对孤山社址很熟悉,他一边描述昔时园子的情形,一边在纸上画出山上建筑的大略位置。“丁师长说,他其时从西泠印社借走了四只凳子,就是经叶秋生赞成的,父亲曾交待他今后要还给西泠印社,必然要‘物归原主’。”


据丁裕年回忆,他们一家住在孤山的时候,“叶秋生全家都住在西泠印社内他们家有好多人,两个儿子、媳妇,一个孙子。还有他的弟弟叶德生和几个亲戚。他同时招聘了几个帮工,一路干事,有的是叶家亲戚,有的是皮相的,首要是扫除情况,抹抹桌子,搞搞办事,弄得蛮清洁的。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泠印社的情况、建筑根基没有变。


“仰贤亭后背有个破房子 ,叶秋生两口儿住在那边,也做店面,向游人卖器材。山水雨露图书室左边有片房,叶秋生的大儿子一家住在这里,叶秋生的赤子子一家住在遁庵。这里很冷清,平时也很少有人来,两家人在山上住得很融洽,山上吃水不轻易,天天由德生担水来给我们用。”此外,叶秋生还有一杆猎枪,晚间用来护社,有时白日也去西湖边打鸟。以上这些,是王佩智从丁裕年师长口中得知的信息。


王佩智顺便给年青年头的我们补了一堂汗青课,“汗青上的1937年,是很艰难的”,其时日军从杭州湾上岸,先是攻下上海,后分兵杭州。天天都有骇人的新闻传来,天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杭州市民脱离城市,携带着尽量多的财物,“其时拥有80万生齿的杭州城,只剩下10万人摆布,有钱人大多卷起金银金饰逃命了,连其时的市长都跑了。


这一年的12月24日,日寇占领杭州,民不聊生,西泠印社创始人星散逃亡,其他在杭社员也自顾不暇,这时候孤山上只剩下叶秋生一家人,成为西泠守山人

抗战8年,守山8年


追随这些尘封的记忆,以及已挖掘的史料,一个对照完整的故事被慢慢串联起来。


叶秋生的父亲叶六九,有说法他曾是湘军将领彭雪琴[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清朝有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湘军水师建立者、中国近代水师奠定人。1873年,彭玉麟来到杭州,因恋慕湖优势光,决意在小瀛洲岛北原湖心亭址构筑归隐后的居所娱老。现小瀛洲上的浙江先贤祠便是他昔时居所]的幕僚,那时彭雪琴经常去俞楼与俞曲园把臂而谈,诗酒书画。彭雪琴故世后,幕僚叶六九留在杭州。


清宣统三年(1911年),西泠印社第一次起头陋习模扶植,其时13岁的叶秋生随父亲叶六九栖身在孤山。


1937岁尾日军占领杭州后,西泠印社全仗叶秋生、叶德生兄弟关照。说起来他们常日喜欢扛枪“打鸟”,但有人认为,这其实也是特别年月的巡山体式。


那时,他们把能挪动的古物埋入地下,惹眼的匾额招牌取下藏起,又用枯枝败叶把两面进山的路封了,伪装成荒山秃岭,以不引起外人注重。王佩智说:“因为游人稀少,山上的小本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叶家人吃糠咽菜忍饥挨饿苦守八年,他们是西泠印社忠厚的‘守山者’”


西泠印社旧景 翻拍自《西泠印社老照片》


1947年明朗节,西泠印社举办春祭运动,瞻礼《丁敬身师长像》(丁敬,字敬声,是清代书画家、篆刻家),丁辅之请其时已经72岁的杭州书画篆刻家高丰,在画幅左裱边题识,专门赞誉叶秋生的功勋:“丁丑之劫,吾杭屋庐文物半遭践踏,印社以司事者叶秋生经营有方,得免破坏,龙泓师长遗像尤幸密藏,竟完美无恙。”那年秋天,全国各地的80多位社员共聚孤山,济济一堂,补行建社40周年庆贺。


秋生、德生忙着欢迎来自各地的社员,也是这一年,两人双双提名为西泠印社社员。


王福庵在捐募书中说:“希当局接管予以稀奇照看,将社内宝印山房、斯文奥、山水雨露图书室数处衡宇乃许其廉价出租,并准借用原桌凳器具持续经营书籍、本地货买卖,山上售茶处所仍交秋生承办等。”


不外,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1952年,西泠印社由市政园林治理处负责治理,叶秋生一家搬离印社。


算起来,叶秋生在孤山上生活了整整40年。


下山后他们开了个礼品店


那么,搬离印社后的叶家人去了哪里?


叶秋生的孙子、叶松柏之子叶永茂,帮我们完整了故事的后半部门。叶永茂说,1943年,他出生的时候,家里人已经住在西泠印社了,少年时在里西湖中心小学念书,在山上的日子无忧无虑。父亲叶松柏与盖叫天的儿子张一鹏、张二鹏是同窗,他们常会送戏票给叶家,相约去东坡大世界看美猴王的戏。


因为后来景区不克住人了,一家人就搬了出去,先是住在延定巷46号1952年摆布,祖父叶秋生在西湖一公园对面开店,叫“西泠礼品店(社)”,上面住人,下面开店。叶松柏和兄弟叶松泉负责经营,发卖书画、钤记、碑本、青田石雕、黄杨木雕等,跟在山上的时候差不多。边上还有一家王星记扇厂的门市部。


2年后,公私合营,“西泠礼品店”被赎买,后又归并到王星记扇厂,祖父叶秋生和父亲叶松柏以及叔叔叶松泉,都进入王星记扇厂工作。在叶永茂的记忆里,祖父为人处世很郑重,言语不多,天天喝一盅酒。1972岁尾,叶秋生因病过世。


王佩智感伤说,叶秋生只是平清淡淡的一介常人,终日里迎来送往,端茶售物,他固然不善舞文弄墨,也不懂得篆刻书画,但这个西泠印社曾经的“总管家”,以本身稀奇的体式,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捍卫了西泠印社的安然。“他是西泠印社的功臣,应该有更多人记住他”。


“我们就是通俗的一家人,在山上寻常过活”


几天前,我从新去了一趟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四时流转,116年的西泠印社一向萦绕着汗青悠长的人文气息,俯仰之间的草木碑亭,山壁上的摩崖石刻,都见证了印社的降生与成长。


我从正门一向走到后山石坊,一路上有柏堂、竹阁、印廊、印人书廊等建筑,因为春光无限,有不少旅行团专门把这里看成一个打卡点,如今的西泠印社已经成为西湖边的热点景点之一。这些旅客或者不会知道,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如何的光景。



倏忽想起叶家后人叶永茂的一段回忆:“其实我们就是杭州很通俗的一家人,与湖山相伴了数十年,在山上养家糊口,寻常过活,那时我祖母经营四照阁茶楼,父亲经营山水雨露图书室那一片,经营碑本、书画等,大同小异。柏堂皮相那边祖父的大妹卖杂货,她的儿子列入革命去了外埠。”


站在西泠印社山脚下,一瞬间时空交织定格,仿佛看见叶秋生带着弟弟德生一路忙碌着山上的事务,治理图书、打理花木,日复一日,孜孜不倦。


记者 余夕雯 文/摄



·最新新闻:黄龙卖花奶奶患肺癌四期,可应用靶向药物口服治疗!爱心捐钱已超11万元

·到西湖景区终于能够坐地铁了!杭州地铁3号线一期沿线最新规划!

·客岁打动好多人的黄龙卖花奶奶病了,肺癌!民警很忧伤:怎么不和我们说?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杭州新闻APP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